•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文库  >  他山之石
  • 深刻认识党所处的地位与环境的重大变化
    作者:    发布日期:2003-05-27    点击率:    字体大小:
                                                    杨 彧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81年的光辉历程,具有50多年的执政经历。江泽民同志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经过八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深刻认识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这种重大变化,是我们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前提。
          执政党的地位,对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党的任务由夺取全国政权转变为巩固政权、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党掌握了调动全国人、财、物的权力,而且权力之大,可调动的资源之多,都是执政前无法比拟的。党的地位的这种历史性变化,使党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条件更充分了,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实现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保证更强有力了。但与此同时,这种地位的变化,给党员和干部队伍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使党面临着新的考验。
        一是执政党的地位,使党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执政基础。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这一点,党在执政初期就意识到了。邓小平在1956年就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邓小平文选》,第1卷,214页执政前,党可以调动的资源十分有限,党要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须不辞辛苦地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地为群众谋利益;执政后,党掌握了调动全国资源的权力,大批党员、干部担任了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领导职务,手中都掌握了这样那样的权力,客观上有了追求享乐的条件。而党内确有一些人逐渐不思进取,开始贪图安逸,追求享乐,不再愿与群众同甘共苦,对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越来越淡漠,官僚主义习气越来越浓重。如任其发展下去,党就有脱离群众的危险。
          二是执政党的地位,有使党的激励机制和自动更新机制减弱的可能。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的条件和残酷的对敌斗争,对党始终保持着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使全党从上到下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从而形成一种只能奋发进取的激励机制。同时,这种环境对党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经受不住这种考验,就会被淘汰,从而形成了一种自动更新机制。这两种由客观环境所促成的机制都有利于党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在执政以后的和平建设时期,党所面临的外在压力明显减轻,不奋发进取暂时也能够生存;对党员干部的考验主要不再是通过严酷的对敌斗争的形式,而是日常的、比较稳定的工作和生活,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合格党员的表现、影响以及造成的后果都不再像战争年代那样明显,清理和淘汰都比较困难。这样,党的自动更新机制就有可能弱化,党的生机和活力自然也会受到影响。长期执政,使党既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也面临新的考验。        
        执政与否对党自身的要求大不一样,长期执政与短期执政对党的考验也大不一样。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一方面党的执政经验越来越丰富,党在人民群众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广泛,另一方面也会积累一些问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执政以后,党如果不能加强自身建设,励精图治,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会失掉人心,被人民所抛弃。中国共产党已经连续执政50多年,可以称得上是长期执政了。我们党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作为一个执政党是合格的。但是,迄今为止,还不能说已经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如何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国家长治久安,是党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首先,执政时间长了,容易滋生和积蓄既得利益。党成为执政党,特别是长期执政以后,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使广大党员和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在我国,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谋自己特殊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相对立的,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特权意识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意识。在党执政之前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中,这些意识难以找到表现的机会。一旦执了政、掌了权,利用手中权力捞取特殊利益就有了机会和可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有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是用其为党和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不合理的、非法的利益,甚至看作是谁也碰不得、动不得的私有财产。既得利益者从共同或相近的利益出发,有可能结成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对立的既得利益集团。因此,能否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永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防止和消除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的倾向和条件,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其次,执政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权力蜕变现象。我们党在执政初期,由于各级领导干部大多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考验的坚定的革命者,与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鱼水情谊,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较强,基本能够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但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一些领导干部逐渐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戒骄戒躁、谨慎用权的意识有所淡化,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的情况逐渐多了起来;有的领导干部看到权力可以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其利益观、权力观也随之发生扭曲,他们不是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为人民服务的手段,而是看作捞取个人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公权私用,以权谋私。近年来接连不断发生的领导干部腐败大案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采取坚决措施予以有效监督和约束,党就有失掉人心的可能。      
        再次,执政时间长了,有可能使党的生机和活力消减。一是思想可能陷于僵化。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部分党员干部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热情降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进取性和开拓精神减弱,思想有可能变得僵化保守。二是精神可能陷于萎靡。长期保持执政地位,可能使一些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和风险观念逐渐淡化,认为党的执政地位稳如泰山,从而逐步放弃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精神,变得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三是队伍可能陷于老化。相对于革命战争年代,执政与和平建设时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新陈代谢要慢得多,如果党员能进能出和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不健全,党员队伍特别是干部队伍老化的现象必然日趋严重。思想僵化、精神萎靡、队伍老化问题,导致党的运行机制和领导方式落后于形势任务的要求。如何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这是党长期执政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既给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党提出新课题    
        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深层次上对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同时,也通过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新型人才的成长不断为党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党的建设以及党的领导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一是多样化发展趋势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对党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冲击;经济成分和社会组织的多样化,给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社会阶层的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出现,造成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复杂化;收入分配的多样化,利益差别的扩大,使社会矛盾复杂化。这些都给党执政及自身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带来了新问题。    
        二是物质利益对党性原则的冲击大大增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大强化了人们的求利观念。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难免与我们的伦理道德、法治规则、党的纪律发生冲突。其中,我们一贯坚持的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如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等等,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是西方经济政治文化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进入世界大市场;在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必然进一步加强;西方国家对我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政治、文化渗透,运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对我进行遏制,企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经济政治动荡时有发生,也会给我国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这些不仅是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党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考验。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面对新世纪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对我们党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决不能认为党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执政经历就高枕无忧、放松警惕,而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从固本强基入手,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一,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上解决了新世纪党如何保持先进性、永葆生机和活力,如何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按“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解时期党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应对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根本途径。只要严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去做,长期执政和市场经济给党带来的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坚如磐石。所以,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头脑,提高他们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这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前提。  
          第二,继续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铲除各种特权和既得利益产生的土壤和条件。特权和既得利益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是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的执政地位的极大隐患。无产阶级政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长期执政的地位,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同时,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既要求党员和干部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权力观,又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从根本上防止既得利益的滋生和蔓延。    
       第三,通过接受更广泛的监督,激发党自身的生机和活力。一个执政党要想永远保持其旺盛的生机和活力,除了要有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压力,使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惧怕外在压力?“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党执政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今天,尽管国际政治斗争仍很复杂,国内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这种压力对一般党员干部来说并不明显。在外在压力不明显的情况下,自觉建立一种内在压力机制,即对执政党的监督机制,有利于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要发展党内民主,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健全党内监督机制;要通过落实选举权、知情权、质询权、举报权等,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要强化人大监督职能,完善人大监督程序;要加强各民主党派的监督职能,积极发挥全国各级政协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要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将权力运行置于多重媒体的监督之下。    
       第四,推进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增强党的新陈代谢能力。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党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在新的形势下,党的建设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首先是理论要创新。要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其次是体制和机制要创新。要改革一切不适应"三个代表"要求的旧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要抓住那些权力容易被滥用的环节推进制度创新,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要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将干部新老交替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党员新陈代谢机制,既要严把入口,把真正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更要畅通出口,将不合格党员清除出党。第三是党的领导方式要创新。要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作者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教授)源自《党建研究》

     

通知公告 more
专题活动 more

         CopyRight © 2012 湖北大学机关党委 jgdw.hubu.edu.cn All Right Reserved.
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湖北大学机关党委 电话:027-88663027 [管理]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